影响社会知觉的三大心理效应

①首因效应

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②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再如,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便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使人抓住事物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使人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使人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案例

熟知《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应该说诸葛亮与马谡情同父子,恩若兄弟。然而诸葛亮为何要斩杀马谡呢?是因为他没能将蜀汉战略要地街亭守住,直接导致大军出击岐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部队损失惨重。

那么为何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交给马谡来守而不交给老成持重、勇冠三军的赵云或其他将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马谡长期在诸葛亮身边,为诸葛亮出过不少谋略,尤其是在当年诸葛亮平定孟获的造反时,他向诸葛亮进言:平南蛮,要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个策略的确高明,也使得平叛取得成功。通过这件事来看,马谡的确有才能,但他的才能体现在谋略上,为主帅出谋划策是他的强项。但由于他在谋略方面的长处被无限放大,诸葛亮没有对他进行进一步的考核和观察就对他委以重任,这样就犯下了管理中的晕轮效应,草率地认定他能独挡一面、建功立业。结果让他驻守街亭,致使街亭失守。其实如果诸葛亮能客观、冷静、全面地对马谡进行人格及才能分析,就能发现马谡长于谋略而拙于统筹。

③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走了。于是农夫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其言行举止就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盗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

所谓定势思维效应,是指人们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海飞博客 » 影响社会知觉的三大心理效应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