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载

海外翻墙免费加速器[入口]

信息过载,是指信息供给量远超个人或组织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并导致注意力稀缺、信息辨别力下降等问题。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人类很长时间都处于信息贫瘠的状态,谁拥有更多的信息,就拥有更多的权力。随着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的出现,信息流动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数量倍增,信息鸿沟缩小了。伴随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人类信息福利增加,可消费的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信息过载,海量信息超过人能够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能力。《财富》杂志《信息时代不可承受之重》一文提出,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成就了信息社会,技术手段升级的初衷是提升人们接收信息的效率,结果却导致信息过量的现实,而且似乎正在走向不可承受的地步。一个信息量超载不可承受之重的时刻即将来临,信息过载成为21世纪最大的信息难题。
很久以前,思想家就注意到信息过载的现象。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如果人们一辈子连书名都读不完,拥有数不清的书籍和图书馆有什么用?学习者不会从中得到指导,而是会承受巨大的负担。”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时代,有统计显示,现在一个人每天收到约1 800条信息。在数字时代之前,信息生产和接受量受限于人们的获取能力,报刊出版受限于纸张和运输成本,广播电视受限于频率和播出时间,而互联网却拥有接近无限的能力。截至2018年12月,微博全站发布博文超2 000亿条、图片500亿张、视频4亿个、评论和点赞总量近5 000亿。今日头条每天上传2 000万条视频,微信每天有10亿张图片,我们正在被信息淹没和掩盖。
与海量信息相比,人类的记忆和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接收超过需要和处理能力的信息,大量冗余信息就会干扰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准确分析和正确选择,从而使人们被错误信息误导。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提出,信息过载时代已来临,它具有3个鲜明表征:一是网络容量海量,无须像传统媒体受制于时段或版位;二是信息发布门槛降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是媒体;三是人们对信息有过度崇拜心理,存在信息焦虑和信息依赖等心理,感觉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信息,人们对信息的过度需求也刺激信息超载。可以说,人类知识的增加与我们接收和处理能力的差距,每秒都在扩大。
进入信息过载时代,最大的问题是注意力稀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于1971年就提出,现阶段人类的任何新技术都不能增加一天的时间,也无法增加人类心智吸收信息的能力,因此真正的问题不是提供更多的信息,而是分配接收信息的注意力。“在信息丰富的世界,信息的丰富意味着其他东西的缺乏——信息消费的不足。现在,信息消费的对象是其接受者的注意力。信息的丰富导致注意力的贫乏,因此需要在过量的可供消费的信息资源中有效地分配注意力。”他说,“随着信息的扩张,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就是赫伯特·西蒙关于“注意力经济”的著名论断。
现在的人们,多是先工作30分钟,然后掏出手机看一会儿;读完两页书就要刷会儿朋友圈。在这个分心成瘾的时代,越来越难专注地做事情。据统计,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平均一天会收到至少110条微信消息,查看手机34次,打开微博5次,然后再花半个小时刷朋友圈。这种情况不是中国独有的。尼尔森调查发现,美国人平均每月上网60个小时,每年720个小时,相当于90个工作日。其中,20天被用于社交网站,38天被用于浏览视频和新闻,32天被用于阅读与回复邮件。诺基亚调查显示,以每天睡8个小时计算,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可以说,人们对信息形成高度依赖,同时,注意力被碎片化。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充斥于各类媒介,人们的注意力已经饱和,注意力开始不足。互联网看起来越来越像信息沙漠,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网上海量信息流动易变,难以捕捉,往往使人茫然失措,注意力不得不适应新节奏,变得流动而快速。2007年,美国联合通讯社曾雇用研究公司对世界各地年轻人的新闻消费习惯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很多人出现新闻疲劳症状,信息超载和糟糕的新闻体验让他们疲惫不堪。他们越是感到被淹没,付出的新闻搜寻努力就越少,他们渴望深度新闻,但不能或不愿去寻找。垃圾邮件、垃圾信息会淹没很多有用的信息,为寻找有用信息浪费的时间越来越多。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的《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表示,中国网民用在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的时间占上网时长的71%,其中微信占比35%,QQ占比10%,其他网络应用能从中挤出的时间已剩不多。另有统计显示,使用微信、QQ和微博的时间占据用户使用社交媒体时间的96.2%。媒体人罗振宇在2017年做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时提出,时间是一个固定的池子,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每天通过手机或其他互联网工具关注世界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时间是一个战场”,是争夺注意力的战场。人们的注意力可用时间衡量,在时间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对某个事情的注意力多一些,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少一些,这是此消彼长的过程。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互联网领域预言家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出,“在信息丰富的世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既然是最后的稀缺资源,注意力流向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注意力带来影响力,影响力带来价值。在微信上,每天都围绕“10万+”上演流量收割战。据统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单日超过10万的文章平均有六七百篇;百度一下“10万+”,有135万个相关的网页,多是传授如何制造“10万+”的经验。一些人为追逐轰动效应,吸引受众眼球,不时渲染和炒作社会问题。
信息过载会导致注意力和辨识信息的能力下降。印第安纳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教授、复杂网络和系统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波·门泽尔(Filippo Menczer)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在病毒式传播方面,优质信息一点儿也不占上风。”他们分析了Tumblr(汤博乐,轻博客网站)和推特的数据,通过20次模拟、对10万篇帖子跟踪发现,社交媒体不断被新帖子淹没,而人们的注意力又极为有限,优质信息毫无优势。只有在全网信息数量足够低、用户注意力足够集中的情况下,高质量帖子才能在社交媒体上赢得胜利。门泽尔表示,信息过载会让用户失去分辨新闻真假的能力。2017年7月,《自然·人类行为》在线发表论文《有限的个人关注和低质量信息的在线病毒式传播》并指出,个人注意力有限和信息过载能解释低质量信息为何会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信息(迷因)扩散模型,以研究信息负荷(一个人在单位时间中接收的平均信息数量)和注意力是如何与信息质量相互作用,以影响其流行程度的。他们发现,信息超载和注意力有限都会导致人的信息分辨能力下降。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的认知模式是“线性的、高卷入度的”;在社交媒体时代,人的认知是“非线性的、低卷入度的”。就像阅读一本10万字的书籍,人们会抽出时间并沉浸其中,从头到尾线性地阅读完,而网上阅读一篇1 000字的文章,人们中途可能通过文中超链接跳转到其他文章,或被弹窗广告分散注意力。再优质的内容,用户也难以集中注意力欣赏。认知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注意力非常有限,虽然我们竭尽全力,当同时做一件以上的事情时,效率就会变低,且更加容易出错。因为各种任务来回切换,实际上是分散注意力的过程。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指出,互联网已经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不仅是新人类,许多成年人的注意力也不集中了。他在著作《浅薄》中指出,在纸媒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就好像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缓缓前进;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像一个个摩托快艇手,开着快艇贴着水面呼啸而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海飞博客 » 信息过载

分享到:更多 ()

海外翻墙免费加速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