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

海外翻墙免费加速器[入口]

所谓“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是指人们容易因为以前在某件事物上的投入而继续投入,即使继续投入可能亏得更多
。换句话说,人们并不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衡量得失,而是把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都纳入其中。所以,即使要面对更多的损失,人们却因为心疼原来的花费而选择继续承受损失,而且还追加投资。

最早研究“沉没成本”效应的,是美国俄亥俄大学心理学系的哈尔·R.阿克斯教授和凯瑟琳·布卢默教授。1985年,他们在《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学报(Org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用实验第一次验证了“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

为了验证“沉没成本”和人们观看演出的频率之间的关系,阿克斯教授和布卢默教授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1982年的一天,俄亥俄大学的校内剧院对前来购买1982—1983演出季票的前60人随机出售了三种票面价格的演出票,它们分别是:

1.15美元的全价票 (无折扣)
2.13美元的打折票 (比全价低2美元)
3.8美元的打折票 (比全价低7美元)

这三种票是随机售出的。当购票人来到售票窗口前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有好几种不同价格的票。然而,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剧院的工作人员却可以根据票根的不同颜色来确定每个观众所持票的价格。阿克斯教授和布卢默教授将结果汇总并加以统计之后发现,那些买了全价票(15美元)的观众比买了打折票(13美元或者8美元)的观众看的演出更多,他们观看演出的次数分别是:4.11次、3.32次和3.29次。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论,观众在买票时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要买哪场演出的票,而三种价位的票又是随机分配的,那么他们来看演出的概率就不应该有明显的不同。然而,在三个不同价位的组中却出现了显著的区别:买了全价票的观众(第一组)看演出的积极性明显要更高一些。为什么?因为买了全价票的观众(第一组)与其他人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票没有打折,他们的“沉没成本”要更高一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海飞博客 » 沉没成本

分享到:更多 ()

海外翻墙免费加速器[入口]